這個話題 好像有點嚴肅
不讀心理本科系 也沒有修習教育相關課程
更沒有結婚生小孩
不是想要科普
而是做為一個日常故事分享
帶著理性思考後的分享......

Picture From KuanYu
前陣子 公司的行政姐姐說起了他剛讀幼稚園小班的兒子
總之他就說他兒子這陣子很皮之類
當時沒太專心 可能也就回個小朋友都這樣
事情正常應該到這邊就結束了
但一旁的另一個同事 就突然冒出了一句
「 XX,
你要不要帶你兒子去看個醫生啊,
我親戚的孩子也是這樣,
結果去檢查發現有過動的傾向,
說是早點發現治療就會好 ...... 」
突然聽到這話
我第一個反應是......
⧘ 傻眼...... ⧙
⧘ 也太白目了吧! ⧙
⧘ 當著媽媽的面說他小孩可能有病要去看醫生?! ⧙
然後搞的行政姐姐也有點緊張了
也說學校老師有說他家小朋友最近狀態不好
他自己也想要帶去給醫生看看
然後我就開始了我長達約一周
勸慰之旅
這過程不外乎就是要行政姐姐不要太擔心
小孩子皮是正常的 也多少也有情緒和個性
我是覺得不需要看醫生
如果你覺得需要 那麼就是安安自己的心
而行政姐姐也會反饋他們家小朋友在家及在學校的狀況
以下 就是來分享這之間的對話內容
無法有時間軸式的紀錄
但盡量以統整後的敘述呈現
----------------------------------------------------------------------------------------
行政姐姐說他兒子班上也有過動的孩子
很怕他是學那個小朋友
而且他也會上課不聽老師的指令 會用大哭反抗
或是會跟同學搶玩具
然後老師都會寫很長的聯絡簿告知家長
聽到這樣的狀況 其實我一點都不覺得怎麼樣
我認真覺得很正常啊 真的 哪個小孩不皮?
聽我媽說我小時候 我也是很皮啊
更何況是男孩子!!!
(所以 某同事突然冒出看醫生的事真的嚇到我)
「 你兒子會大哭大鬧
或許是想表達甚麼情緒
但他表達不出來...... 」
我阿姨曾經跟我說
我外婆家巷口有一個很聰明很聰明的小弟弟
而我阿姨是一個很會跟小朋友相處 且心思細膩的人
弟弟的媽媽就跟我阿姨說 最近弟弟心情不好
幼稚園的老師也反應了小朋友在吃點心時哭哭的事情
結果我阿姨就開始以 " 朋友 " 的身分詢問弟弟
最後得知 弟弟其實只是有自己的時間安排
他想要慢慢吃 但老師不明白 他只能哭哭
(以上故事可能因為記憶而有點出入 但大致上是這樣)
「 所以你兒子搞不好有自己的想法啊
他可能當下並不想要做這個
但老師也沒法更有耐心的去發掘或是處理
也不一定是跟過動有關係啊......
而且 現在的老師 也不一定每個人都有兒童心理學的專長
他不一定很好的判斷小朋友的想法
他只能用最一般對大部分 普通人的模式來規範你兒子
但你兒子 搞不好只是在那個老師能處理的範圍之外
而老師就覺得他有問題
那麼 我倒是覺得 是老師自己不夠細心 不夠有耐心」
「 而且如果老師說的 你兒子都不聽
是不是代表這個老師不能讓你兒子信任呢?
搞不好你兒子覺得 我想的說的 你(老師)也都不參考 不理
那你(老師)說的 我幹嘛要聽啊...... 」
結果同事之後有反饋給我說 兒子回家做作業時
都還會說 這是老師說要怎樣怎樣
代表其實老師說的他都有聽進去
只是他當下不想理睬老師而已
而且通常過動症的小朋友 除了注意力不夠集中
可能也會情緒上無法跟同儕相處
有時也能從眼神看的出來
但曾經見過行政姐姐兒子一次 並不覺得異樣
「 和同學搶玩具 我覺得也很正常啊
你會帶你兒子去露營 那邊應該也有可以一起玩的小朋友吧
你兒子 應該跟他們玩的很開心吧? 」
答案是肯定的
那麼 我真的覺得這孩子沒問題啊!
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也在小朋友會專心聽媽媽說故事書而不攻自破
不過行政姐姐說他兒子最近回家裡都喜歡在沙發上一直跳
而之後的一個周末把這整件事分享給我阿姨
我阿姨跟我說
小孩子根本沒問題啊 有問題的是大人
況且現在的幼教老師 也不一定有能力去好好善待孩子
而一直跳沙發這件事
阿姨也跟我說了一個案例
他說他曾經聽過洪蘭分享
說他有一群也是認知神經科學相關的朋友
帶著他們的孩子 到洪蘭家玩
朋友告訴洪蘭 " 你可以幫你兒子準備跳跳球了 "
洪蘭問為什麼 ?
" 朋友說 你兒子夠大了 是時候了 "
這個年紀據我阿姨說 也大概是三四歲
這個時候的小孩子 本能就會開始喜歡跳
要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他 讓他釋放慾望
不然就會在不對的地方展現
如:跳沙發、跳床
很多人因為小時候的的慾望被壓抑
導致長大都會莫名對一些事情有控制不了的想法
這個說法我也是滿認同的
在我要告知這一番話給行政姐姐前
為了更有說服力及保險
還是在網路上查了一下我阿姨口述洪蘭的這段說法
不過 沒查到
倒是查到了洪蘭對過動的見解 他覺得很多過動都是誤診
但也有許多文章表明反對洪蘭的想法
不過也看到了一篇我覺得深感同意的論述
過動是病態?淘汰不乖小孩到底是幫孩子還是幫大人
文:袁小桐(桃園縣文化/陶藝工作者)
部分節錄如下
- 目前用來「治療」過動症的藥物,都屬於「類安非他命」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其在腦部的作用與古柯鹼頪似,每日三餐服用下來,對孩子的影響將遠超過古柯鹼。至於用興奮劑來「治療」過動症,其實只是利用其類似安非他命的副作用來使孩童暫時「精神集中」與「安靜呆滯」而已。
- 我曾帶孩子去兒童心智科名教授的門診,醫生根本沒有時間做評估與協助,面談五分鐘就決定開藥。
- 知名的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在他的著作《請問洪蘭老師》一篇文章中,討論到國內過動兒誤診的比例其實很高。書中並指出,過動兒的藥物「利他能」,會減低孩子食慾、影響睡眠,更有甚者,藥物會使孩子的大腦發育比同儕遲緩三年以上。
- 根據國外對媒體對孩子影響研究的結果,小孩好動通常是下列原因所引起:看太多電視、電腦;食物過敏;吃了過多的糖;疲乏的家庭生活與家庭偏差;貧乏的學校環境,缺乏活動時間與場地。要改善孩子好動,家長及老師們應該首先要回頭檢查以上事項。
- 而現在有類似行徑的小孩,除了標籤成老師或家長心目中的頭痛人物外,管不了、不知如何管理或找不到問題癥結的結果,竟然是交給醫生去吃藥。
- 我們正對一個毫無主見的小小孩採取非人道的行為:吃藥,然後變乖,然後讓小小的身體承擔可怕的副作用,形成更多無法衡量的家庭與社會成本支出。
姑且先不論上述是否100%的正確
但確實不無可能
行政姐姐看完也後怕了一下
在科技、醫學日新月異的現在
我們敗給的 其實是我們的 " 便宜行事 " " 短視近利 "
社會上 環境上 經濟上 建設上有太多太多都是如此
甚至對於自己的小孩也是
在知道擔心害怕的同時
在搜尋過相關資料的同時
在花了許多功夫的同時
在花了許多功夫的同時
解決的方式 竟然還是丟給醫生
當然 有病當然要看醫生
但 在教育 教養方面 醫生並不能 "完全 " 幫你甚麼
不是所有的不乖 所有的叛逆 都是因為生病了
喔不 或許 真的是生病了
但...... 是 " 情緒 " 生病了
心理方面的問題 許多 靠的是時間及耐心
而" 速成 " 是最不可取的辦法
尤其是對於 " 人 " 來說 更是如此
---------------------------------------------------
最後的最後
想說些題外話 一樣關於 " 心理學 "
我沒修習過心理系的相關課程
無法得知心理系的主要學習架構或是宗旨
但在我們一般人所認知的 " 心理學 " 來說
" 情緒 " 的 " 原因 " 及 " 體現 " 應該算是佔了很重要的因素吧
但在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環境中
" 心理 " 大概就最常跟 " 憂鬱 抑鬱 精神異常 " 掛勾
然後就要進去學校的 " 心理諮商 " 跟 " 輔導老師 " 好好談談
而這些事也往往是 " 諱莫如深 " 的一種禁忌 或是 隱情
但在此之前 " 心理 " 都不重要嗎?
社會上有多少社會案件是因為 " 心理 " 所造成的
環境造成自卑心理的
因缺失而帶補償心理的
小時候沒被滿足而轉化成扭曲錯誤心理的
有多少事 是因為我們沒有發現自己受傷 進而選擇了錯誤道路的
或許 在我們的教育裡 最缺的是 " 心理 " 一環
不管是高等教育裡的 " 專業領域的心理學 "
或是基本教育的 "了解自我的心理學 "
是的 我想唯有發掘自己 更了解自己
才能有辦法從錯誤的循環中走出
但在這方面 我目前所看到的完全是 " 零 "
可能也因為 " 短視 " 而只重視 " 學科 " 上的發展
而人格的教育 完全是 " 零 "
那你也不用懷疑為什會有 "媽寶 " "心理變態 " "隨機殺人"
這些很小或很大 或根本你不以為是心理問題的問題會存在了
或許 " 蝴蝶效應 " 的解釋 放在這裡也可以很合理成立
蝴蝶效應 Butterfly effect
是指在一個動態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
將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且巨大的連鎖反應,是一種混沌的現象。
一個小小的心理傷口 也能帶動一個人長期且巨大的人格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