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默默Murmur | 對於 公務 工程 制度 設計 的一些絮語 (一)

第一份工作 是在某大學擔任專案助理
處理的案子是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下的農村再生的專管計畫

因時任助理時間僅不到1年
對於相關計畫之前的推動了解並不全面

不過 就我所接觸的專管而言
是直接對口水保局總局
以及對於其下各分局團隊進行一些管理
是相對站在制度面看這項計畫
當中也接觸了一些社區

現下 回頭看自己曾經接觸的計畫
說真的
這項投入大量資金及長期時間的計畫
對於台灣農村發展的幫助 真的大嗎?



就我來看
除了一些計畫的成果產出
以及投入團隊的幫助而有了一些產物或活動
其實在水保局相關網頁中也都呈現了相關的成果(參與數量)
但實質上 就整體台灣而言 農村的發展 還是相對弱勢

參與農村再生計畫
首先以社區(村里)為單位成立社區發展委員會
然後委員會的相關領頭(如理事長等)需得參與計畫的培訓
而後輔導團隊介入 為社區居民引導對於社區的願景以及規劃
進而再往下一個再生階段發展

然而 在全台灣如此多的社區中
他們提出的農村再生計畫書
有多少是靠輔導團隊的相關人員撰寫才完成提送?
雖然輔導人員的職責就是幫助社區
但一本計畫的撰寫 對於大多人口老化的社區
有多少真正是社區居民深思熟慮或熱情提出的發展策略呢?
還是只是對於計畫有所交代
因而如同在學校中 翻找資料 頂多做做問卷 而提出一些未來的發展策略?

雖然 我們看到了一些成功社區的成效
但僅僅是一小部分的個案

曾經於社區上課中去發問卷填寫
課堂上的阿伯阿桑們來來去去
對於課堂的投入能有多少實在好奇
曾經生為學生的我們
對於實在不怎麼感興趣 但卻必須去的課堂
我們的態度有多消極多敷衍呢?
畢竟有成績單壓在那邊 不想被當掉也不能太過囂張
但社區居民上課不一樣啊!

改變思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何況是阿伯阿桑呢? 五六十年的生活習慣 如何改變?
更何況子女已長大 也年近退休之際
有多少人有心力及熱情為社區付出呢?

可想而知那些問卷的效力也是有限的

當然也有看過熱血想改變當地產業的返鄉青年農民
其中的投入也是讓人非常感動

對於農村再生計畫
也有一些青年農民返鄉的政策
可能如大學生回游農村的活動 如青年返鄉政策

但實質上農村的心血有變年輕嗎?
或許說 有多少是因為水保局的政策 想要回鄉的?

參與回游農村的學生 可能服務的社區並不是自己的家鄉
如同夏令營 活動結束 有多少還能持續?

青年返鄉
曾經一位朋友想返鄉服務創業
也與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進行洽談
不過並沒有經費請一個社區的青年專員

就以上的結論
對於農村
基本的發展應該為農產業
至多帶進一些觀光

不過 農地的閒置
產業發展政策的偏倚
有意回鄉的青年是否有土地實現理想
是否有能力帶動全區產業?
還是只是工作的不順意
就打返鄉打拼的藉口作為逃避?

在此再來檢視這項政策
是否質與量的輸入輸出已不平衡?

而僅只在上位者用著一些理論 政策及美好的想像
做著一些事倍功半的一個計劃

而成功 或是真正在努力中的返鄉打拼熱血人們中
有多少是因為這項計畫而獲益呢?

提出一個例子
我外公也算是務農子弟
雖然就斷在他這一輩
不過其餘田地 也被親戚接手繼續種植葡萄

舅舅也因此於近年辭掉了工作回家幫忙
舅媽也是一直以來都有在投入
他們家的葡萄 也在近年的努力發展下
除了批發商收購 宅配市場夜市發展得不錯
我也秉持著好東西分享的精神
一些朋友們也吃過我們家的葡萄

而隔壁的農地
也有一青年小農正在經營著
(可搜尋臉書田邊小農)
剛剛起步 也很認真
目前已種植小番茄為主
安全用藥以及用心澆灌
火紅的果實顯得特別可口

而緣起除了可能他是就讀相關科系
也因為他們家有一片農地

以上 都是農村往前及永續發展的動力
但卻跟農村再生計畫毫無關係

再說說一些我因此想到的一些例子吧
市政的出國參訪
近年來也被許多人詬病著
彷彿如同用人民納稅錢進行的合理官員旅遊
當中 應該不乏去到我們鄰近國家 日本取經

對於農業農村發展
總覺得日本發展得還不錯
雖然自己沒去過日本
但一些媒體及相關資訊 也算挺全的

在一些旅行節目中
我們可以看到
哪個縣市的特產是甚麼 做出許多相關產品
還衍生出相關的吉祥物

其實這並不只對於觀光有一定的幫助及特色
也對當地農產業有著永續及創新的作用

而台灣
在大方向的政策裡
應該都是發展科技產業的吧

然後再丟出一筆錢
給下面的人來輔助農業的維持

如果以大村葡萄來說
在我的認知裡
堆銷的手法好像就只有葡萄公主選拔?

我不是專家 但總覺得這樣的在地產業發展只是譁眾取寵以及鬆散

上頭覺得自信滿滿成效多多
下頭只是覺得無感 那甚麼 能吃嗎?
--------------------------------------------------------------------

這 其實應該只是台灣公共發展政策的一小小角吧
我相信在現行體制下
這樣的上下發展代溝的問題一定是遍及各層面的

而我們 在這樣的環境下
只能看著一些無謂的資源被浪費
甚至被官僚體制拿去揮霍
改變 對於自身難保的我們
有多少能力及管道呢?


上述計畫已經離我兩年多之久
至今是否有改變我也不知道
若有誤解及想法
也歡迎指教

(承本文之下一篇默默Murmur | 對於 公務 工程 制度 設計 的一些絮語 (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