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保持著非常支持的態度
而如何老屋新生
不管在設計界 文青界 ......也都是非常熱門的話題
前段時間 看到一小段影片
讓我覺得應該要談談這話題
此時此刻我還是有點傷心的

Photo by Kuan Yu

Photo by Kuan Yu
這兩張是2017年9月 我在蘇州吳江區的同里拍的半間青年旅館
(當時寫的同里的文點這裡 )
而去年10月半間青年旅館正式畫下句點
掌櫃米姊也開始了 "木樨處" 的品茶空間
是的 我和米姊成了遠方的朋友
半間原是同里"西宅別業"的建築群的一小間
西宅別業在網絡上搜尋
多是跟"崇本堂"掛在一起 而被提及了一下
終於在吳江通的網站上找到較為詳盡的介紹,如下:
西宅別業
位於東柳圩。又稱顧家弄。面河朝南,東至石皮弄,西與崇本堂相連(花園部分與允綦堂相鄰),北靠石皮弄。現有房屋135間,2774平方米。
西宅別業始建于明萬曆初,由顧文言(號吳川,明萬曆元年貢士,湖廣靖州府江陵縣儒學訓導)所建,後系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戊子舉人、萬曆二十年壬辰進士,官至江西兵備道、江西刑按察司副使的顧自植(字公立,號含素,顧文言孫)宅第。清康熙年間多次修建。新四軍6師18旅組織科長、革命烈士顧葆恒出生並從小成長在中部第六進內。
西宅別業的房屋可分為3組,中部一組是顧家綬封公支,有七進67間(含1958年拆除大廳5間),房改前第一進業主是錢家駿、錢家華兄弟(即崇本堂房產所有者)。1953年,有13間原顧壽生房屋接管為公房,其餘房產歸顧昌鶯、顧昌棟、顧昌漢、顧昌麗、顧敬恒和顧仲芳等所有,該組東部有備弄1條,3組房屋都可以從此弄出入。東部一組是顧家友傑公支,有三進32間,可從石皮弄出入,1970年房改前業主是顧吟春、顧昌棟等,其中北部三樓三底及兩邊樓式廂房為顧吟春於民國16年(1927年)在院地上建造。西部一組是顧家僖愚公支的,在崇本堂以北,有走弄與崇本堂備弄連接,共三進18間,北面與花園相連,房改前業主是顧品叔和蘇琴芳(顧啟仁之妻)。
中部一組的第二進原是5開間正廳,於1958年因成危房而拆除,現舊址空地尚存。該廳為明代建築,據目擊拆屋之鄰居稱:廳柱下均為木柱礎,柱礎之下為方形青石。其後是四進樓房,內宅槅扇上均有雕刻,迄今還在樓房第四進、總第六進的石庫門後有保存較好的磚雕門樓一座,上嵌“棣萼聯芳”四字,上款書“甲戌秋日”,下款書“納生錢襄”。“甲戌”應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錢襄于康熙時曾任貴縣縣丞。在題字磚雕兩端各有一塊磚刻浮雕,雕刻精湛。左側一塊從局部殘損的圖案辨識,為“徐庶走馬薦諸葛”,右側一塊缺損嚴重,從僅存雕像難以推測原意。門樓兩側都用精製的磚刻垂蓮鑲邊,兩旁八字牆用水磨方磚貼砌,上部有屋簷承接滴水。1997年此門樓曾移建世德堂,後經交涉複歸原處。
其後花園名為“愚園”,習稱“顧家花園”。該園精巧玲瓏,井然有致,有羅漢松、桂花樹、廣玉蘭等各種花木,還有假山、花池、三曲橋、亭、軒等景,花園圍牆上爬滿古藤。在20世紀60年代前後,被街道居民辟為菜地,“文化大革命”期間,園內名樹古木悉被砍伐,花池填沒,亭軒拆毀。從此該園無存。1975年房管所在該處建造平房2幢15間397平方米,安排住房困難居民居住。
房改後西宅別業內的房產經過收購、交換、拆除、搭建等變動,私房數大幅減少,現有私房6戶27間502平方米,公房108間2272平方米。
中間一組房屋本來可以從正門前後互通,現已將各進間的正門堵阻砌死,只能從備弄出入。西面一組因崇本堂作景點開放,正門和備弄都不通,只能從中間一組備弄或石皮弄出入。
西宅別業總體保存較好,房產保持明末清初之形制,區域內沒有磚混結構的樓房,是典型的同裡鎮明清時代的深宅大院之一。
下面就是剛剛說的短短影片
是米姊傳在群組的 拍攝者是米姊家的二小姐
Video by 同里米姊家的二小姐
我原以為是整修 結果是拆光......
不知道後續結果到底是甚麼
但我衷心希望他只是把構件拆除
然後重新檢查修繕 最後還會復原
但如果真的是 "拆"
我問米姊 古建築沒有保護的法規可管嗎?
米姊說 現在的人 誰管保護啊!
所以我去搜了一下
由於西宅別業目前被列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築"
依據百度百科上《蘇州市古建築保護條例》之敘述
-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古建築,是指尚未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下列建築物、構築物:
- 建於1911年以前,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民居、寺廟、祠堂、義莊、會館、牌坊、橋樑、駁岸、城牆、古井等建築物、構築物;
- 建於1949年以前,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的優秀建築和名人故居。
古建築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鑒定、確認,報市或者縣級市人民政府核定公佈,列為控制保護建築,並設立保護標誌。
- 第十條
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劃定古建築保護範圍,並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劃定相應的風貌協調保護區。
古建築比較集中的區域,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古建築整體保護規劃。
在古建築風貌協調保護區或者古建築比較集中的區域內進行建設的,不得破壞古建築的環境風貌,其建設方案必須征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報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 第十一條
古建築不得擅自遷移或者拆除,確需遷移或者拆除的,必須征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報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 第十三條
維修古建築不得任意改變和破壞原有建築的佈局、結構和裝修,不得任意改建、擴建。
除經常性保養維護和搶險加固工程外,古建築的重點修繕,局部復原,建造保護性建築物、構築物等工程,必須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承擔古建築維修的設計、施工、監理單位,應當具有相應的工程資質,並接受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
- 第十九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按照以下規定處罰
- 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拆除的古建築構件未報請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處理的,責令改正,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上述幾條 我想 若是已拆掉的狀況來說 其實已經違法了
就算是修繕 也是要告知有關部門並由其監督
當然 有可能相關單位監督不確實
或知道情況 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還有一種狀況 是今年在周莊親眼看到的
當時搭完遊船 在比較少遊人的小巷走走晃晃
我不知道那棟民居是否為值得保護的古建築
但確實是由古老工法所建造的
大家都知道 周莊的商業觀光盛行
所以不難想像民居有大大的機會改建為風味民宿
那時經過 那棟民居正在施工
看到屋外巷弄旁堆置著大大小小的木頭 木板
還有 非常大的木樑
而往裡頭看 原可能為門柱的部分
已被混凝土澆鑄為圓洞門
是的 房屋的外觀依舊是江南水鄉風味
但內部及結構 卻被新型態的建築工法取代
那這樣的改變 是好是壞呢?
其實 這是我很想討論 因為到現在我還是辨不明白......
價值
跟米姊聊時 覺得很可惜
米姊說 見多了 就習慣了
米姊說 見多了 就習慣了
" 沒有特定針對的對象 那都是垃圾 古建亦是如此 "
" 在你的領域為什麼那麼多建築學家呼喊呼籲 但成效甚微 "
" 一是太多 二是衡量價值不同 "
" 沒有價值 沒有整體性 帶來不了經濟利益 "
是呀
並不是所有你所珍視的 大家亦都愛惜
並不是所有價值 都由同一個天秤上去衡量
對於古建築的喜愛人士 是出於何種原因來去喜愛呢?
可能有人是為了其結構力學
可能有人是為了其外觀形制
可能有人是為了其歷史傳承
可能有人是為了其精神文化
或是 有人是為了其拍照好好看......
對我來說 可能除了外觀
最吸引我的就是精神文化意義了吧
那是中國文化 師法自然 與 生活習慣 及的集大成
(當然建築能體現中國朱多方面的藝術水平及技術)
而以前的建築師 和現在不一樣
現在是充滿高大上的設計師 以前只能稱為匠人
因為 建築 最主要的功能 還是居住 而非藝術
所以在眾多古建類型中 我最喜歡的還是民居形式
回過頭來看 保存
如果一個建築 在能夠有提供更安全穩固環境條件下
是否還是要拘泥於舊的形制?
在能有更方便提供檢修及使用的工法下
在能有更方便提供檢修及使用的工法下
是否還是要大費周章地為了一根老樑柱 而去拆卸修補?
那麼 保存是甚麼???
利益
再來看看利益吧
是阿 其實到現在很多事情 都還是利益至上的
連我也不例外
總得要有麵包吃飽 才來談戀愛嘛
你看馬斯洛的需求理論
最低兩階都是在闡述人類的基本生存需求
再來才是精神上的
那麼對於古建築保存
我們到底是站在
為了保存而保存? 為了生活而保存?
還是為了生活而不保存?
再回頭看 建築對於人類的一開始的意義是甚麼?
不就是為了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嗎?
所以很多人認為 保存保護
就只是還在崇高的理想 是學術上的 一點都不實用
有利益 才保存 保存後 為了利益 又毀了
這是我在上面那片段中看到的問題
看到了古鎮的利益 而有了保存的契機
保存後 帶動了觀光人潮 為了更好的條件
又在表面得以保存上 給破壞了內在
相對
如果我們保護古建築 是因為他的歷史文化意義
那麼我有一個不同角度的看法
一兩百年前的隨便一間(或一群)民房
一兩百年前的隨便一間(或一群)民房
和現在我們的民房
差在哪裡?
若是我們因為要建設新房
而毀了一兩百年前的房子
我們的新建房舍 在一兩百年後
也會變成傳說中的老宅
那這是否也是一個見證技術、審美等各個方面的歷史呢?
我相信 技術是從古代疊嘉及積累到現在的一個進步
在我們有時自詡文化保護者的同時
是否也可以想想 我們的現在也是未來的古代
那我們可以留給未來的 是甚麼?
那我們可以留給未來的 是甚麼?
新與舊是相對的
當然 很多的古老技術 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此時 藉著現存及發掘的古老
而去檢視現在我們渺小及自滿
我想 保存的意義 其中一個也是在這裡
平衡
其實我想保存及利益上還是有平衡點的
看看很多建築活化及改造的案例
其實並非兩相違背 只是 我們只求速效 速成
在追求快速的利益下 最好的方法就是 直接砍掉重練
因為修舊如舊的修復過程 太耗人力時間
加上
我們很難敵過人心的劣根性 "貪心"
我們看的不遠
或是 我们汲汲營營 不滿足於現況
這個不只存在於古建築保護
在這個功利主義的社會裡
經濟和環保對立也是這麼一個道理
這個點 又可以扯到許多方方面面的問題了
如:價值觀、教育.......

Photo by Kuan Yu
人生真是艱難
在生活與思考的對話裡
往往都能開出一朵叫做哲學的花
其實 正反辯論後 我也還是不知道 孰是孰非
但我的心告訴我
看到老房舍毀壞 拆除
還是會痛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