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uthor | 謝旺霖
開始時間 Start Time | 2018/12/12
完成時間 Finish Time | 2019/1/31

(圖片來源:博客來 www.books.com.tw)
大綱 Content |
我背著背包 帶著經書起身了
沿著河水往下走 踩著自己的影子
路過沿岸的野花、蘆葦、與屍體
為了一條或來禍去的河流
為了看見 為了記憶
為了體會那些原本不懂的
也為了那些看不見的----
或將把我的眼睛 重新打開
這不是一本可以按圖索驥的書
也不是冒險犯難的作品
更沒有企圖描繪那龐大複雜高深的印度
--摘 謝旺霖 博客來圖書簡介
作者的足跡從恆河的下游一直到上游
相較風景、人文
更多的是作者內心的反思、體悟
心得筆記 Note |
這是本有些沉重的書 圍繞著恆河周邊、印度的生活文化而發生
可能是謝旺霖筆下描繪的印度令人難以想像
可能是自己的眼界、心態還沒準備好接受洗禮
所以內容多是 "文字上" 的看過
尚未有更多的想法
唯有想法的有兩處
一是蔣勳老師為書所寫的推薦序
一是寫在書最後的作者後記
摘:
很多人喜歡<轉山>這本書。旺霖好像在寫西藏,
其實更多時候是他在路途中跟自己的孤獨對話、
跟高原對話、跟天空對話、跟自己的怯懦對話、
跟自己的游移不決對話,然後他終於走全程。
從<轉山>的自我對話、<走河>的自我對話更多了,
書中每一處章節都有好多猶疑不決,
看到創作者性格上這麼多重的矛盾糾結。
「如果當遊記寫呢?」我曾想這樣建議旺霖,終究沒說出來。
我相信創作的難處,其他人很難置喙的,
每一位創作者的難處不一樣,
太早的武斷結論,往往使創作置於死地。
我想到的「遊記」是
減少跟自己的對話,更多一點向外的觀察、紀錄、描述。
許多時候 在自己想把旅行的回憶或感想
化為文字記錄下來的同時
往往寫沒兩行就卡關
當然 和能力與平日訓練過於不足有關
但其實自己又貪心的想表達很多
如:
想和別人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
想多一些人文表述、
想多一些自我觀感的表達
但發現資料的收集與消化不亞於行前工作
專業的部分你又寫不過專家
自我情感表達又文辭貧脊......
最後的最後 勁過了 提筆的動力就沒了
蔣勳老師的這段文字 給了我不少啟發
或許在怎麼都不行的能力下
" 觀察 " 是一個極具個人化、又平實不需雕琢文字的方法
抑或自己根本不用想那麼多
因為每個人的背景、經歷
都會使同一件事呈現不同的樣貌及切入點
摘:
午後的陽光總按時把窗欄和窗外的樹枝葉影打在我伏案的臉上,
我的血肉隨著時光而變老,
書寫也跟著時光緩緩的拉長、盔甲逐步掉落。
終於有一天,走到了某一點__四二O五公尺的恆河源頭,
我才遲遲知曉,這一切,根本是沒有終點的。
過去的旅程如此、現在的書寫仍是。
但我卻為這一連串的行腳和書寫,圈下一個句點。
或許,許多人、許多事看似結束告一個段落,
但其實只是一結點。
往後你將承接前一段經歷所帶來的成長,繼續下一段旅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