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Title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者 Author | 吳曉樂
開始時間 Start Time | 2019/02/12
完成時間 Finish Time | 2019/02/20
作者 Author | 吳曉樂
開始時間 Start Time | 2019/02/12
完成時間 Finish Time | 2019/02/20

(圖片來源:博客來 www.books.com.tw)
說故事的人是個證人。
他花了七年時間、打開一扇又一扇的大門走進不同的家庭。
...........
她以為她是家教,只需帶給學生知識,
沒想到學生及他們的家庭帶給她更多的衝擊。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 愛是有條件的嗎?
我寫的九篇故事,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人在發生......。
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初衷,
靜下來、好好想想,把小孩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摘 本書封底介紹
心得筆記 Note |
先來記錄一下這本書閱讀過程中,暫記下來的想法:
而他翻拍的短篇影集
也還不敢找來看
上周 終於翻開書頁 進度不快
也還不敢找來看
上周 終於翻開書頁 進度不快
畢竟每篇都有點沉重
我想 這本書很適合老師及父母
以愛之名的情緒勒索的嚴重性 現在越來越被大家提及
但實際上 在生活中
這樣的跡象也只是被認為“家庭教育”嚴格了“一點”
大家不認為這有錯 需要注意或改善
就像醉了的人不承認自己醉了
就像鴕鳥把頭埋進沙坑裡
當然 書裡提到的故事
不一定是很強烈的情緒勒索
但 正如我之前一直提及
這是種黑暗的輪迴
很多事情
不是激烈的表象才能顯示其嚴重性
很多事情
他的因果關係 若仔細探究
在心理學上是有一定的邏輯道理
我們往往看事情
是看結果 以“結果”論
還有人 以“過程”論
但這陣子我突然覺得這些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原因”及“未來”
在不對的原因基礎上 進行不對的過程
因而造成的結果還重要嗎?
找對原因,展望目標
這樣的過程至於結果 才會有意義
看了1/3所暫記
我想 這本書很適合老師及父母
以愛之名的情緒勒索的嚴重性 現在越來越被大家提及
但實際上 在生活中
這樣的跡象也只是被認為“家庭教育”嚴格了“一點”
大家不認為這有錯 需要注意或改善
就像醉了的人不承認自己醉了
就像鴕鳥把頭埋進沙坑裡
當然 書裡提到的故事
不一定是很強烈的情緒勒索
但 正如我之前一直提及
這是種黑暗的輪迴
很多事情
不是激烈的表象才能顯示其嚴重性
很多事情
他的因果關係 若仔細探究
在心理學上是有一定的邏輯道理
我們往往看事情
是看結果 以“結果”論
還有人 以“過程”論
但這陣子我突然覺得這些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原因”及“未來”
在不對的原因基礎上 進行不對的過程
因而造成的結果還重要嗎?
找對原因,展望目標
這樣的過程至於結果 才會有意義
看了1/3所暫記
下摘錄推薦序中部分文字
這些母親,甚至都不知何時丟失了自己孩子。
然而曉樂並非意在建構 「妖魔化」的母親形象,
她以一個介入者的溫柔眼睛,穿透這些母親生命底蘊,
悲憫她們身上來自父權家庭的傷痕長年未癒,
有的甚至還處身 「傷痛進行式」 之中。
這些母親,甚至都不知何時丟失了自己孩子。
然而曉樂並非意在建構 「妖魔化」的母親形象,
她以一個介入者的溫柔眼睛,穿透這些母親生命底蘊,
悲憫她們身上來自父權家庭的傷痕長年未癒,
有的甚至還處身 「傷痛進行式」 之中。
這麼多篇故事 每篇其實或多或少都是身邊生活的縮影
有沉重、有遺憾、有無可奈何
其中 第五個故事<一脈不相承>中 給了我反觀自己的機會
『我們都是為了取悅母親寧願委屈自己的人』
『我們都是為了取悅母親寧願委屈自己的人』
原本想摘一下故事概要的 但發現故事環環相扣 因果循環
很難用短短幾句來總括
不如直接把當時看完本篇的想法暫記再抄錄下來:
複製這個東西最可怕
尤其是放在“家庭”
身為旁觀者
我們可能會看到不合理
但一旦變成當局者
我們是否複製那個不合理?
是的 或多或少 是的
儘管你知道緣由 知道不好
但就是無法控制
因為那是你最熟悉的方式
很多事情 你的錯 不能怪你
但是 最終錯的回報 也會在你身上
而 “忍耐”這件事情
到底怎麼取捨權衡?
而如此不濟的自己
到底是否可以擺脫複製
就算 不能是小葉 也要能是茉莉吧………
以上 尤其是 "忍耐" 這件事
到底有沒有對錯?
或許 "忍" 這件事 要考慮的是 "忍" 之後所得到的效益
如果忍能讓事件得到緩衝 而得到一個不算壞的結果
那麼忍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但如果忍只會是一時的粉飾太平 導致忍成為理所當然
事件依舊沒解決而可能變本加厲的再次發生
那麼忍還是必須的嗎?
而能用 "結果" 和 "利益" 來衡量要不要忍耐
還算是很理性的了
然而更多事情還會加上 "傳統社會" 的 "道德" "倫理"
來 "綁架" 一個人的選擇
那麼忍耐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心理如果受傷了 容易好嗎?
不能適時表達情緒 心理是否也代表慢慢被凌遲呢?
心理的缺失 總有一天會找尋填補的方法
如果套在本書的故事中
母親的心理缺失會有很大的機率讓孩子來填補
然而 填補的過程中 孩子的心理也又受傷了......
然後 就可能一直的複製、輪迴
另又發現為何本書所提及的
大多是 "母親" 對孩子的影響呢? "父親" 何在?
是否造成許多親子問題的原因
就在中國傳統的 "父權" 價值觀呢?
為何 "家庭教育" 的重責大任大部分都還是在女性身上呢?
而女性再其可能所謂的 "母性" 及自身的價值體現上
到底要如何權衡呢?
更不用說還咬道德體系的綁架了
其實本書能呈現的 不只是親子之間的問題
他更是呈現 "心理" "社會" "文化" 上等各種問題所纏出來的網
這些 可能無法用單一論述去解釋、解決
想要更好一些的去 "改善" 問題
靠的可能是那虛無的 "自覺"吧
或許多看點書、多點同理心
也是引出 "自覺意識" 的一個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